抗癌有撇步
樂活分享
神經內分泌腫瘤 難察覺易誤診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康先生(化名)才30多歲,正是年輕氣盛、在職場發揮最佳戰力的年紀,原本體重100多公斤,在未刻意減重下突然掉至75公斤,同時有皮膚發炎、腹部疼痛及胃灼熱等症狀,輾轉就醫確認為「神經內分泌腫瘤」。
    連病名都沒聽過的康先生,在醫囑下,接受長效型體抑素搭配口服標靶藥物mTOR抑制劑,一年半後腫瘤縮小90%,健康狀況逐漸恢復,體重也回升至98公斤,醫護團隊都很開心看到他的轉變。
    相較於其他癌症,一般人較不熟悉神經內分泌腫瘤,但是已故的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就是此病患者;台灣每年新增病例高達1400人,是消化系統中第二常發生的腫瘤,僅次於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發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許多病友很疑惑:「為什麼腸胃道這些消化器官會發生腫瘤?」其實消化道裡面有許多神經內分泌細胞,具有分泌荷爾蒙的特性,一旦發生病變,分泌過量,可能導致患者產生神經內分泌相關的症狀,這些症狀就稱為「類癌症候群」。
    神經內分泌腫瘤分成「功能性腫瘤」和「非功能性腫瘤」兩種,前者是腫瘤分泌荷爾蒙造成臨床症狀,後者則是未出現臨床症狀;「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會不斷釋放荷爾蒙到人體內,導致許多症狀,包括咳嗽、氣喘、腹瀉、低血糖、腹痛等;「非功能性腫瘤」初期沒有症狀或不明顯,多半在進行腸胃道手術,或胃腸內視鏡檢查時意外發現,此時腫瘤多已變大,甚至轉移肝臟,壓迫到腸胃、骨頭、神經而造成疼痛、腹瀉、便秘等不適。
    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在衛教知識不足的情況下,超過一半的患者就醫時,病況都不佳,腫瘤已轉移,平均存活期可能僅剩33個月。隨著診斷工具的進步及標靶藥物進展,其確診率大幅提升,病患不用過度恐慌,外科醫師可針對患者的疾病狀態做治療計畫,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作者為成大醫院腸胃肝膽外科醫師)
    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