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有撇步
樂活分享
神經內分泌腫瘤程度區分G1~G3 整合評估提供最佳療效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研所所長暨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陳立宗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透過完整的病理學判讀(侵犯器官及細胞分級)確知何種治療方式最適合。依生長及分化程度分成G1到G3。G1和G2因腫瘤生物學特性,生長速度較慢,通常預後較好,可優先考慮標靶藥物治療;G3腫瘤惡性度高,應比照小細胞肺癌治療以化療為主。

    一名65歲女性患者因慢性腹瀉及腹痛而求診,經內視鏡檢查發現有消化性潰瘍,且影像學檢查發現胰臟腫瘤且多發性肝轉移,經切片後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

    抽血檢查發現血清中胃泌素(gastrin)遠高於正常,診斷為可分泌胃泌素的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經長效型體抑素治療後可控制臨床症狀,但腫瘤仍持續增長,後來在2009年加入mTOR抑制劑使用於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的全球臨床試驗,肝轉移腫瘤獲得良好控制。

    另一名69歲男性患者,就診時除有胰臟腫瘤及多發性肝轉移與長期糖尿病史外,皮膚呈現瀰漫性皮疹及潰瘍。病理切片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後,也參加全球臨床試驗,試驗前抽血檢查發現血清中升糖素(glucagon)遠高於正常,診斷為可分泌升糖素的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使用長效型體抑素合併口服mTOR抑制劑治療後,病情獲長期穩定控制。

    陳立宗指出,研究證實,長效型體抑素除可有效緩解大量荷爾蒙分泌造成的功能性症狀外,針對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不論患者有無功能性症狀發生,都可有延緩腫瘤惡化效果;另一方面,針對原發於胰臟的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萬一疾病惡化,則有口服mTOR抑制劑或酪胺酸酶抑制劑可供治療選擇。

    神經內分泌腫瘤臨床症狀多變,診斷與治療有其困難性,治療上需整合各專科醫療團隊照護,包括腸胃內科、內分泌科、一般外科及腫瘤科通力合作,對患者才能提供最佳化的醫療照護。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