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有撇步
樂活分享
神經內分泌瘤 大腸鏡揪出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一名50歲男子得知朋友剛被診斷罹患大腸癌,趕緊預約接受大腸鏡檢查。未料,檢查結果發現有兩顆小小的大腸瘜肉,切除後作病理化驗,竟然是早期的「神經內分泌瘤」,必須定期追蹤。

    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細胞能感受周遭環境,分泌荷爾蒙維持身體平衡,但細胞變成腫瘤時,便會分泌過量,出現症狀,甚至成為癌症而轉移。研究顯示,神經內分泌瘤病程溫和緩慢,過去俗稱「類癌」,直到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才改成「神經內分泌瘤」。

    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不同器官,分泌不同的荷爾蒙,產生症狀多樣而無特異性,包括心悸、盜汗、咳嗽、氣喘、反覆性胃潰瘍、低血糖、皮膚炎、腹瀉、腹痛及熱潮紅等。也由於症狀非特異性,例如長期腹瀉,可能被誤為大腸急躁症,心悸、熱潮紅常被當作是更年期症狀,導致延誤治療。

    神經內分泌瘤此病最好發部位為腸胃道,經糞便大腸癌篩檢,以及腸胃道鏡檢查,經由病理化驗而得以早期診斷,若等到症狀明顯時,常已轉移,預後就很差了。

    預防勝於治療,但真正落實的人有多少?隨著人口的老化與環境汙染,慢性病盛行率及癌症發生率愈來愈高。

    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於不同器官,任何器官都有可能發生,依癌症分期,早期只要開刀手術清除乾淨,日後定期追蹤即可;其他則依不同期別作必要的相關治療,如果發現時已末期,則預後相對不佳。

    建議善用醫療服務以期在疾病初期即能發現處理,而不是在不可逆期才發現,此時縱使花費大筆金錢,耗盡大量的醫療資源也無法挽回健康。(作者為台灣岡山秀傳醫院社區健康課主任醫師)

    原文摘自:世界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