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有撇步
樂活分享
高血壓失控 嗜鉻細胞瘤作祟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39歲郭太太患有高血壓,近半年來都定期回診服藥控制,但血壓卻依然會莫名竄高,收縮壓甚至高到220mmHg,且伴隨胸痛及冒冷汗,幾分鐘後,血壓又會降至正常值,醫師一度懷疑是狹心症,經詳細檢查後診斷為罕見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引起的續發性高血壓,安排手術摘除後,血壓恢復正常,終於讓她安心不少。

    39歲女服藥仍血壓飆高
    患者自述陸續曾看過幾位醫師,都說她壓力大、太緊張,也有醫師懷疑是狹心症,安排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檢查卻都正常,由於患者的血壓偶爾會飆高至收縮壓200mmHg以上,且尿液中的「香莢杏仁酸(VMA)」指數,也高到24.7mg/day(正常〈8),因此轉至新陳代謝科門診諮詢。

    腹部電腦斷層檢出腫瘤
    經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果然看到左邊腎上腺有顆5.6公分腫瘤,因為腫瘤超過5公分,且內部有一些囊狀化,再加上臨床特殊的症狀,高度懷疑與「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有關,於是先給予甲型阻斷劑控制血壓,再由泌尿科醫師安排左腎上腺瘤切除手術,病理報告果然證實為嗜鉻細胞瘤,術後病患的血壓逐漸恢復正常,幾個星期後,甚至不用再吃高血壓藥物了。

    高血壓是國人十分常見的疾病,患者約有9成屬於原發性高血壓,病人只要按時服藥,血壓掌握應無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約有10%的高血壓病人是續發性高血壓(全台約53萬人),也就是另有病因才導致血壓偏高,最常見的病因就是腎上腺醛固酮分泌過多引起的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其次是慢性腎衰竭、腎動脈狹窄、庫欣氏症候群等,至於如前述的嗜鉻細胞瘤等,則是非常少見的。

    頭痛、流汗、胸痛 伴隨症狀
    這類患者典型症狀包括高血壓(90%)、頭痛(80%)、流汗(71%)及心悸,其他如姿勢性低血壓、臉部潮紅、呼吸困難、胸痛等,影像檢查則是腫瘤大於5公分,且內部可見低密度的囊狀變化,是腫瘤出現壞死的現象。

    提醒民眾,若高血壓控制不良,須找尋續發性高血壓的原因,如有高血壓忽高忽低,伴隨有頭痛,流汗及心悸等症狀,也許就是罕見的嗜鉻細胞瘤,可以到新陳代謝科門診找答案,及早發現、及早診斷,避免疾病惡化,延誤治療。

    (作者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中國附醫內分泌科主任)

    醫學小辭典:嗜鉻細胞瘤
    嗜鉻細胞瘤是一種會分泌兒茶酚胺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率僅約10萬分之1,佔高血壓病因的0.1-1%,好發於40-50歲中年人,男女發病率相當。

    此種瘤會持續或間斷地釋放大量兒茶酚胺,引起持續性或陣發性高血壓,其兒茶酚胺經人體代謝後會形成「香莢杏仁酸」,可透過尿檢判斷指數有無異常。

    至於嗜鉻細胞瘤約90%位於腎上腺髓質,絕大部分是單側的良性腫瘤,多可經手術治癒。

    原文摘自:自由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