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有撇步
樂活分享
胡瓜弟子自爆罹神經內分泌瘤 醫曝超難發現 賈伯斯也因它病逝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胡瓜弟子葉欣眉今(4日)在社群公開直腸長了神經內分泌瘤,也就是「類癌」。醫師指出,該疾病就是神經細胞發生病變後產生的腫瘤,最常見於腸胃道、胰臟和肺,症狀相當普通,包含咳嗽、心悸、低血糖等10種常見症狀,不僅一般民眾不會特別注意,就連就醫都可能被當一般內科疾病處理,從有症狀到確診平均要5到7年時間,此病直到蘋果電腦的創辦人賈伯斯因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瘤而去世,才廣為人知。

    葉欣眉表示,健檢時發現直腸裡有一顆0.8公分黏膜下腫瘤,轉至大醫院後,醫師看內視鏡照片說可能是神經內分泌瘤,也就是「類癌」。因為腫瘤長在黏膜下,平常沒有感覺也不會痛,最後用內視鏡切除手術燒掉,目前還在等報告,良性與惡性機率各為一半。

    看似善類 實則有癌化潛在力
    胃腸肝膽科醫師李宜霖在診所網站指出,神經內分泌瘤最常見於腸胃道、胰臟、肺,在腸胃道腫瘤中,其發生率僅次於大腸直腸癌,看似善類,但其實有癌化的潛在力。

    神經內分泌瘤之所以被稱為「類癌」,原因在於細胞型態上,醫師無法由單純的病理切片判斷是良性或惡性。由於生長緩慢,會潛伏很多年才會成形,且腫瘤外表長相均勻,看起來很溫沒侵襲性,模樣「類似癌又不完全是癌」。除非發生了遠端轉移,才會將其歸類為惡性腫瘤。

    10大「普通」症狀是警訊
    神經內分泌瘤初期的症狀相當「普通」,包含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胃潰瘍、發熱、心悸、熱潮紅、皮膚炎、盜汗、低血糖,不僅一般民眾不會特別注意,就連就醫都可能被當一般內科疾病處理。神經內分泌瘤從症狀發生到確診,往往需要5到7年時間,等到發現時可能已出現轉移或癌症症狀。

    多數透過健檢發現
    網站指出,神經內分泌瘤病程進展緩慢,但存活率高,若腫瘤尚未轉移且分化良好,以局部根除治療為主,發生轉移則以藥物控制症狀為主。有近60%的病患是透過健檢才發現,如果發現久治不癒的10大症狀,簡易的大腸鏡、胃鏡或腹部超音波都有助於及早發現治療。

    賈伯斯、馬如龍因它離世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因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逝世,使該病廣為人知,已故影星馬如龍也因神經內分泌瘤過世。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王秀伯在全民健康基金會網站指出,神經內分泌瘤可能長在任何部位,包括消化系統、肺、子宮、口腔、甲狀腺,其中有高達6成出現在消化系統,其次則出現在肺部或支氣管,長在直腸的神經內分泌瘤多為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大多數腫瘤小於2公分且無淋巴轉移,9成病人僅須接受內視鏡切除即可完成治療。

    原文摘自:中時新聞網